课程内容
OSI 7层模型
注意每层对应的数据单元。
数据的封装
- 发送前,不断地加头部:报文👉报文段👉数据报👉帧
- 到达交换机,从帧头中找到路由器的地址
- 到达路由器,拆头部,加头部
- 当匹配到具体主机时,再不断地拆头部,得到数据
分组交换 VS. 电路交换
分组交换网络
通用的互联网都是基于分组交换。
Message切分成多个Package进行传输,路由选择协议决定Package的路线。
优势:带宽共享,简单,成本低。
不足:存在延时,可能丢包。
存储转发机制
路由器会等Package到齐后才会转发。
PS:当发生异常情况时,可能触发超时重传,或者3次冗余ACK重传。
排队时延和分组丢失
排队时延是所有时延里最不可控、出现波动最频繁的时延。
触发路由器超时重传的等待时间会根据上次丢失情况调整。当发生超时重传时,路由器会增加预期等待时间。
PS:路由器有多个端口,每个端口有输入和输出缓冲区。当路由器装不下时,就容易导致丢包。
转发表和路由选择协议
微观:转发表,每个目的IP地址对应一个输出链路。
宏观:路由选择协议,基于转发表做路由选择。
电路交换网络
类似电话,双方建立一条独立的物理通道,由路由器维护连接状态。
优势:高效、安全、可靠。
不足:资源有限,一条线路只能有一个连接。
那可以通过下面两种方式增加连接数。
频分复用
不同频率负责传输不同类型的信息,如下行数据、上行数据。
时分复用
把时间分段,达到复用的效果。
难点:分段粒度。
时延、丢包和吞吐量
结点总时延
传输时延主要考虑一个包/单位的传输时间,而不是整个数据的传输时间,否则受数据大小的影响太大。
排队时延和丢包
平均排队时延与流量强度之间呈指数级关系,当流量强度趋近于1时,排队时延指数增加,从而导致丢包。
注:流量强度,其中为每组的比特数,为流量到达队列的速率,为队列中推出比特的速率,即链路的传输速率。
吞吐量
链路的吞吐量,取决于链路中各个环节的最小吞吐量。
附加知识点
- 网络多层模型
- 分层带来的好处:各层之间独立;灵活性好;易于维护;促进工作标准化。
- 每层的功能:差错控制、流量控制、分段复用和分用、连接建立和释放。